会议专题

福建沿岸一次飑线过程的观测与数值模拟分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1°×1°)的逐 6h 再分析资料结合数值模拟资料对2018 年6 月20 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本次飑线过程属于槽前型,对流层低层存在发展的低涡切变,切变南侧有冷空气南下,低空西南急流不明显,但有持续的暖湿气流输送至福建中北部地区,飑线生成于低涡南侧的沿岸附近。(2)模拟结果表明:飑线发展期间系统南侧低层风速不断增大且维持高的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前期对流的触发因子包括锋面对流系统的冷出流、地形的抬升以及海风锋造成的冷堆强迫抬升;后期冷出流边界与海风锋边界碰撞合并,加强了低层辐合促进了对流的发展,是飑线形成的主要原因。(3)飑线成熟时期地面存在中高压和尾流低压,高压后部为强烈的辐散区,风速较大;成熟时期内部存在两支气流,前向入流为低层暖湿气流在飑线前方流入并在对流云区被抬升,后向入流为中层干冷空气在飑线后方流入,在低层形成下沉运动,是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飑线 冷出流 海风锋 中尺度结构

裴昌春 赵宇

泉州市气象局,福建 泉州,362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

国内会议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第八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

厦门

中文

346-356

2019-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