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引发极端降水事件的江淮气旋分析

  利用NCEP 0.25°× 0.25°再分析数据和多种观测资料,对2017 年6 月9 日-10 日在苏皖地区引发区域性大暴雨并在江苏数个观测站造成极端降水事件的江淮气旋过程进行了分析,从气旋的生成、发展、冷暖锋和相当正压性等方面与前一次降水较弱的江淮气旋过程进行了对比,结论如下:(1)对流层高层正涡度平流及出流区引发高空辐散场,继而导致对流层低层动力减压,是“0609”江淮气旋的启动机制,而“0605”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强盛的暖平流引起的上升运动导致了气旋的生成;(2)对锋生函数的计算表明“0609”过程中锋生作用较“0605”过程更强,前者暖锋锋区较后者更为陡立且在一定区域内缓慢移动,暖锋附近及暖区一侧上升运动更强且更为深厚,以上因素直接导致了“0609”区域性大暴雨的发生;(3)相对涡度和纬向风0 值线的垂直分布表明,“0609”气旋在700hPa 以下表现为集中的涡度柱形态,强度较大,系统随高度几近垂直分布,相当正压结构十分明显,而“0605”气旋涡度柱仅存在于850hPa 以下,强度较弱,相对涡度和纬向风0 值线随高度北倾,斜压性明显;(4)“0609”过程中强降水引起的潜热释放通过涡度混合加强了气旋,加强的气旋又增强了降水,降水和气旋之间建立了类似于“CISK”机制的正反馈过程,这可能是“0609”气旋表现出较强正压性的原因,说明了江淮气旋发展方式的多样性.

江淮气旋 区域性大暴雨 极端降水 准地转理论 相当正压性

沈阳 孙燕 李超 陈圣劼

江苏省气象台,南京 210008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 210008

国内会议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第八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

厦门

中文

367-381

2019-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