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及其中MCS统计特征
利用逐小时风云卫星TBB 资料、逐小时中国自动站与CMORPH 降水产品融合数据以及国家级地面观测站24 小时累积降水量,统计分析2010-2016 年夏季,伴随下游地区(104°E 以东)降水的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以及东传过程中镶嵌于云团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特征。结果 表明,共出现120 次伴随下游降水的高原云团东传过程,6 月出现最频繁,但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多出现在7 月。云团向东传播的主要三条路径是平直东传、沿长江折向东传和复合东传。其中路径二——沿江折向东传中的过程是高影响过程:因为过程次数较多(46 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较长(62 小时),在下游地区引发的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最多。属于东传过程的MCS 在7 月形成最多,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坡、云贵高原东部、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高原MCS 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主要是通过向东传播的形式实现,因为即使生命史更长的中α 尺度对流系统(Meso-α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αCS)也鲜少直接移动至110°E 以东地区。不同区域的中α 尺度持续性拉长形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的日变化特征显示,东传过程MCS 更容易在夜间从高原东坡向东传播至下游地区。在三条路径中,路径二中的东传过程MCS 数量最多、在下游地区发展最旺盛并与降水日数和覆盖范围存在更好的对应关系。
高原云团东传过程 下游地区降水 东传过程MCS 统计特征
王婧羽 王晓芳 汪小康 崔春光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205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521-543
2019-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