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鸭品种在“稻鸭共作”系统中的行为学差异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1

  为探究鸭在稻田间的运动规律,揭示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的行为学差异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稻鸭共作试验田9 块(766 m2/块),按225 只/hm2 分别放入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金定鸭、白改鸭等3 个鸭品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鸭在每天的5:00—20:00 时间段内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连续观察5 天.经观察发现,鸭田间活动高峰一般是在早上5:00—7:00,8:00—11:00 以及15:00—18:00 等时间段,役用鸭和金定鸭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6.06%),315.75 min(35.08%),极显著高于白改鸭264.50 min(29.39%)(P<0.01).采用役用鸭、金定鸭、白改鸭进行稻鸭共作后,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75%,20.14%和10.89%.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鸭游动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实率、理论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P<0.01;r=0.858,P<0.01),千粒重、实际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5;r=0.767,P<0.05).研究结果表明:役用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且发现游动时间可作为影响稻鸭共作水稻产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结果为稻鸭共作鸭品种的筛选以及稻鸭共作系统水稻产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鸭 品种 行为学 水稻产量 稻鸭共作

徐琪 罗璇 安晨 路璐 周贝贝 曹正锋 戴网成 沈晓昆 赵文明 陈国宏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江苏省镇江水禽研究所,江苏丹徒 212141

国内会议

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

江苏扬州

中文

388-395

2019-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