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台子河口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潮间带是典型的陆海交互区,其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具有典型性特征.海洋小型底栖动物具有极高的群落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但是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具有区域局限性.2017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于我国纬度最高的双台子河口潮间带,布设7个断面,21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环境的定量采样与分析.共检获7个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530±1474)ind./10cm2和(1836.5±976.3)μg dwt/10cm2,其中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占96.6%和72.1%,其次是双壳类和桡足类.丰度/生物量的季节波动小,自陆向海略呈降低趋势(高位≥中位>低位),统计分析表明其与中值粒径和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季节和潮位影响显著,Bio-env分析显示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沉积物中值粒径、叶绿素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海洋线虫与桡足的比值(N/C)评估显示该区域存在有机污染,且研究区西部最严重,与同区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评价结果较为一致,说明其在生物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双台子河口 砂质潮间带 小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杨纯懿 张龙辉 杜永芬 吴亚平 张安国 袁秀堂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 南京210098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210023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210023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116023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572-582
2019-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