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的隐喻:中国与西欧优势手工业发展逻辑再审视(7-14世纪)
在"大分流"相关学说异彩纷呈、数家争鸣的背后,实质是通过构建自身话语体系对"西方中心论"提出质疑和挑战.从历史实践看,工业革命始终是中西方经济发展的分水岭,而手工业作为工业革命的先声,曾在中西方历史上大放异彩.7-14世纪,中国和西欧由于农业景观的基础性差异,形成了各自的优势手工行业——丝织业和呢绒业.就发展逻辑而言,中西方虽均展现出分工不断细化(由行业内分工向劳动分工发展)、产品市场关联增强的特点,但中国的劳动分工主要是官府需求推动并存在于官营手工工场,西欧则是由市场发展分化而来且广泛分布于城市和郊区;中国受"施坚雅模式"(Skinnerian Model)层级市场影响,丝织产地之间缺乏竞争意识,西欧面对共同的区域或海外市场形成佛兰德斯、意大利和英格兰相互竞争的呢绒产业格局.分工层次和产地竞争的路径依赖殊异明显,隐喻了工业革命后中西方经济发展的"大分流".
大分流 优势手工业 分工层次 产地竞争 路径依赖
项露林 张锦鹏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14
2019-11-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