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批判视域下的课程统整及其超越
分科课程作为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压制性力量的本质已经被伯恩斯坦、麦克·扬、阿普尔等人所揭示。然而课程由"分化"走向"统整"并不必然意味着从"霸权"到"公正"的转变,求权者与掌权者之间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顺从关系,"统整"本身也可能带来压制,并且其过程更加"匿名"和"隐微"。社会批判视角的引入,则开启了课程统整由"价值无涉"到"意识负载"的"去魅"之旅。这意味着课程统整承担着统治阶层实施意识形态管理的功能,并使得学校课程权力结构的重塑能通过课程统整的技术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制度化来实现。课程统整并不必然带来控制,为规避课程统整沦为压制性力量的负向功能发生,塑造民主协商的课程文化、树立反思性课程统整实践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批判 课程统整 意识形态 控制
刘登珲 李静 陈国明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 宁波大学教育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96-106
2019-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