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苏抗寒性评价
本研究探索了流苏的抗寒性机制,为流苏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桐柏县'桐柏1号''桐柏2号''桐柏3号'3个流苏1年生枝条为试材,将其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15℃、-20℃、-25℃、-30℃的低温环境中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其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枝条的半致死温度(LT50),通过生长恢复试验和组织褐变试验对其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随处理温度的降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活性随温度的降低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桐柏2号'抗寒能力最强(LT50=-18.97℃),'桐柏3号'抗寒能力次之(LT50=-17.25℃),'桐柏1号'抗寒能力最弱(L/T50=-15.39℃);②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枝条褐变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植物的抗寒能力呈负相关;生长恢复的萌芽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与抗寒能力呈正相关.
流苏树 抗寒性 枝条 低温胁迫 生理指标
肖思文 马雯 蔡亚南 遆羽静 毕春竹 郭子燕 李庆卫
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园林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园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98-205
2019-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