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学派:树立理论建设中的媒介认知观
2016年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步履放缓,逐渐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态的电影艺术,正沿着追寻中国电影民族性特征与文化内核的探索方向不断发展.然而,无论是从历史源流、基本方向,还是从创作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探求,都应把握理论建设之锚点,重新认知中国电影的媒介属性,总结出中国本土的电影载体与传播媒介的特有性质.20世纪80年代,"影戏论"及其变革既是中国电影学派理论探究的发轫之源,也是以媒介认知观进行理论建设之初探.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建设之方向应遵循媒介认知观的三重维度:其一是宏观的传播媒介环境认知,其二是本体的艺术媒介特性认知,其三是微观的语言符号媒介认知.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创作、产业化运作无不依赖新技术、新媒介的优势,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的传播环境颠覆了电影受众的认知流程.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呼唤着"中国性"的本体立场,找寻着"中国电影语法"的革新方向.在新的发展时期,树立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设中的媒介认知观,在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之中创作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电影艺术作品,从而使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设与中国风格的电影创作实践互为依傍、动态革新,这必然是以电影艺术为媒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
媒介认知观 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媒介 "影戏论" 中国性
刘晴
北京交通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7-62
201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