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戏曲电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形象建构及跨境传播研究
战后戏曲电影研究的重点通常集中在1950年代戏改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一系列地方戏曲改编的电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花为媒》等。同时,经由内地到香港的戏曲电影也是战后非常成功的输出样本。如果再将传播的视野拉开,我们会看到一条更清晰的路径:中国香港电影制作与东南亚影业的关联,尤其在戏曲电影的部分。从香港现有的《香港厦语电影访踪》《香港潮语电影寻踪》两本资料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戏曲电影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的华侨族群中传播。这些甚至先于香港、内地同时期制作的戏曲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1950年代内地的戏曲电影,在戏曲电影的版图上构建了更为宽广和延伸的传播脉络。它们共同塑造了当时中国民族文化跨境传播的路径和样态。
戏曲电影 跨境传播 文化形象
龚艳
上海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89-298
201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