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区域价值链的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例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增值环节被分散到不同的区域。与传统的产业、产品层次的区域分工相比,价值链层次的区域分工能更加深刻地反映一个地区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和利益获得情况。本文基于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对2002-2012年间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国内价值链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国内价值链"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国内价值链空间分布有持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指出这种空间不均衡性与地区获得增加值能力的差异性有关。研究还发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国内价值链在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布呈现出"拱形曲线",表明该产业在国内的增加值获得主要是在生产制造环节实现的。在2002-2012年间,北部沿海地区、华南沿海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对生产制造环节获取增加值的依赖进一步强化,而华东沿海地区率先向"微笑曲线"左端的产业链上游攀升已初现端倪。通过中国两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基地吉林和上海的价值链分布格局演变分析发现,对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来说,制造业基地对周边省份的空间辐射作用趋于增强,空间产业关联的强化促进了国内价值链的空间集聚。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国内价值链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

区域价值链 地域分工 区域间投入产出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张卓颖 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100190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66号,312500

国内会议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西安

中文

67-83

2019-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