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针对个性化差异的学前教育教学方法

  选择这个题目主要基于这样的几个原因:一是理论上的原因,很多理论不具备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二是实践方面的原因,面对"公平"二字的时候,儿童不能得合适的教育,教师不能人尽其才;三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从理论上讲,探讨"让每个人都成才"的理论是最具有诱惑力的,但现实生活中的理论往往不具备具体的指导作用,因为教育学的特性决定了其对于实践的相对意义。教育学的理论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具有重复性。教育理论只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叙事的研究,其中的规律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得到多次重复,因而对于具体的实践而言,不能直接"复制"。教育理论中的人,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在具体情境中的人则是具体的。很多正确的理论面对具体的情境都只能是束手无策,更不用是说那些片面的或错误的理论。个性教育及主体性理论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多彩,如在个性的看法上,存在着多种多样,有些看法甚至可能会误导人的实践,而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来进行的,即在类的意义上进行的。具体到教育的理论也很多,各种理论虽然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但在也都存在着相对的不足,在推广中却不能不考虑到相应的文化背景。儿童都是有差异的,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共同形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同。适应儿童的发展不仅要面对他们现有的差异,在让儿童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同时,更让他们形成影响终生的良好品质。适应每个孩子的教育不是划一的教育或者模式化的教育。在教师思想观点处在模式化思维的情况下,把孩子当作统一的模式的"产品"来"生产"的教育无能如何也不能完成促进儿童富有个性化发展的任务。尽管在实践中,教师都想让每个儿童得到合适的教育,在面对"公平"洁问的时候,事实上并不能让每个儿童得到合适的教育,往往是适应能力强的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照,适应能力差的需要得到更多关照的儿童却被忽视。在管理中也是这样,不同能力、性格、兴趣的教师需要宏观调配、合理使用,但在"公平"的"幌子"下,教师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个性化 差异 学前教育

董发贵

广东碧桂园学校PYP幼儿园

国内会议

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专题研讨会(2020)

北京

中文

31-33

2020-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