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CAP诊治现状问卷调查
目的 配合我国成人CAP诊治指南(2016版)推广,了解上海地区各级各类医院及呼吸与非呼吸专业医师对CAP诊治现况.方法 根据CAP诊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设计问卷,采用微信调查汇总分析.结果 共收到有效问卷1254份,其中三级医院578(46.1%)份,二级医院331(26.4%)份,一级医院345(27.5%)份;呼吸专科医师394(31.4%),其他相关科室(急诊科、ICU、感染科、全科、其他内科、外科)860(68.6%).97.8%的被调查者认同C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升高,在诊断CAP时78.1%的医师会对半数以上患者应用CT进行诊断,其中二、三级医院及专科医师应用CT比例更高;在评估CAP病情严重程度最常用的评分标准中,依次为CURB-65(60.3%)、PSI(33.3%)和CRB-65(6.5%),另外90%以上的医生认可/部分认可“指脉氧测定血氧饱和度是最方便、最可靠的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查”,90%医生认为“CURB-65和(或)其他严重度评分达到入院标准、低氧血症、持续高热(体温高峰高于39℃超过3天)、多叶段肺炎、”应纳入住院标准,“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是最常用的收治ICU标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CAP前五位的病原微生物依次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衣原体,医师们普遍认同我国肺炎链球菌/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高的观念,但对肺炎链球菌耐药认同度高于支原体,同时医院级别越高,对该观点认同比例越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症肺炎血培养送检率普遍较低,且在各级别医院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CAP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选择的因素依次为“病情严重度”(91.4%)、“基础疾病”(83.6%)、“近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82.7%)、“年龄”(64.8%)、“药物可及性”(57.3%)、“患者和(或)家属意愿”(41.9%)和“药物价格”(27.4%).针对非重症CAP患者中各级医院均倾向于选择单药治疗,首选治疗药物均为青霉素类,其次二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均有较高的应用比例.一级医院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二、三级医院,而大环内酯类药物相对较多.重症CAP中各级医院、各科室医师最常用的方案均是单用三代/四代头孢菌素,联合用药中三级医院最多方案为“碳青酶烯和万古霉素”,其次分别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和喹酮诺类”,一、二级医院中最多方案均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其次为“β-内酰胺类和喹酮诺类”.专科医师最多为“β-内酰胺类和喹酮诺类”,非专科医师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在更换抗菌药物的标准中,有70~80%的医师认同影像学出现新的阴影时需调整抗菌药物,各级医院及专科/非专科医师间无明显差异.而在出院标准中,则有较大差异,其中一级医院及非专科医师更倾向于“影像学肺部阴影完全吸收”才能予以出院.无论对于重症/非重症CAP,认同“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可不予复查”的比例均不足10%.对于非重症CAP,各级医院各科医师均倾向于1周常规复查,对于重症CAP,各级医院各科医师均倾向于3天常规复查,均无显著差异.接种肺炎和流感疫苗是预防肺炎的可靠方法.调查显示,二、三级医院医生建议患者接种疫苗的比例均明显低于一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我国已于2006年出版了我国成人CAP指南,但迄今只有不到三成的医师能够熟知指南,半数以上医师仅有一般了解,可见指南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随着2016版指南更新,病原学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状态出现了新的变化,治疗和预防策略也有新的循证依据,新指南的推广尤显重要,需要在各级医院尤其是一级医院中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规范我国CAP诊治现状.
上海地区CAP诊治现状问卷调查
黄怡 刘健 张静 瞿介明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
国内会议
201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福州
中文
1-1
2017-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