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东北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城镇空间结构转型机制研究(1860-1931年)
近代以来,随着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全球性拓展,东北地区成为英、俄、日、美等国全球竞争的战略焦点。由此导致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在此过程中,基于外向型经济环境,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流域型城镇体系并不断转型升级,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流域型城镇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以近代东北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城镇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结构转变机制为研究目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自然环境基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产业、人口、城镇等因素,借助GIS平台,对流域城镇结构形成机制与转型机制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自然资源产业化是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区域政治经济环境对城镇结构体系演变的决定作用;以及"港口—航道—腹地"模式的区域城镇结构。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流域城镇基于自然环境资源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理论价值。对当下松花江流域城镇结构的整体优化和高质量的区域城镇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东北地区 松花江流域 自然资源产业化 城镇化机制 港口-航道-腹地
朱海玄 贾晓谕 阙鹏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8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