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制下促进小学生独立通学的出行模式建构
当前,城市物质环境对儿童机动能力独立性培养的缺失,使儿童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缺少环境提供的成长经验。其中,通学空间作为承载学龄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已成为相关问题的集中反映区。本文以呼和浩特市西部片区14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学区制管理模式入手,借助百度地图开放平台提供的轻量级路线规划服务了解各小学在其所属学区范围内的服务覆盖能力,获得出行耗时分析结果。其次,从中选取4所小学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多方视角了解小学生通学行为特征,探讨多语境下家长及学生对独立通学出行的意愿需求。最终发现,出行捆绑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正为独立通学观念的发展提供契机。在独立通学决策的推行上,关键在于鼓励家长摆脱"社会纽带"的影响,建立集体监护机制;而在具体执行上,其关键在于多方主体的有效参与以及城市空间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对此,本文结合各学区服务覆盖度分析结果,提出以"步行校车"为主的独立通学方案。在兼顾多方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小学生通学路径信息重新制定各学区通学路线及方式,以此解决由传统通学行为引发的城市问题。
学区制 小学生 独立通学 服务覆盖度分析 步行校车
王天奇 富志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局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6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