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仰建筑的城市空间形塑机制探究和应用--以郑州古城文化景观体系修复为例
在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中,文化信仰建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但与宫殿建筑、官府建筑、民居建筑一同构成了城市空间的有机整体,更因形塑城市空间的强大能力,成为了解城市历史、认知城市发展逻辑的关键突破口。中国城市发展的内生逻辑是中国传统城市历经朝代更迭、战争动荡,依然得以自我纠正、自我修复的法宝。近百年间,随着人口压力增大、西方规划理念的引入以及快速无序地建设,许多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传统格局遭到了严重破坏,原有的生长骨架被打破,传统风貌荡然无存。近年来,过去几十年强势注入传统中国城市的现代主义行列式住宅小区、服务车行的路网体系等西方规划实践暴露出大量问题,如社区密度过高、缺乏多样性、公共生活空间不足、城市丧失步行性等。在对郑州古城的研究和探索中,相比"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补救式规划,我们尝试以文化信仰建筑为突破口,破译城市历史上的空间生长逻辑,进而抢救并恢复城市生长骨架,激活城市的自我修复机制,从而引导城市向更具中华文化内涵和更具宜居性的方向发展,在中国传统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间之间架起桥梁。
文化信仰建筑 礼乐轴线 微更新 自我修复
杨宏 周方杰 孔维媛 郝邵博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2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