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理论和空间生产双重视阈下的网红街研究--以南京西桥为例
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视觉景观的偏爱使城市空间趋向于网红化,进一步推动了空间更新。近年来多地涌现出的网红街更是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获得超高热度,成为街巷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城市新兴活力载体。经典城市理论无法解释空间网红化机制,空间生产理论又倾向于忽视空间与场所本身的特质。本文以南京西桥网红街为例,从场所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双重视阈深入剖析街道空间演进过程和网红化机制。研究发现,西桥自身长期积淀的场所特质为其网红化奠定了物质空间和社会文化基础,而自媒体、游客、政府通过媒介景观生产和物质景观再生产共同建构出新的场所,并相互叠加放大其网络传播效应。然而,网红经济下政府和资本对视觉景观生产的过度介入会导致原有特色丧失,更加复杂的多元利益主体关系也容易淹没居民的声音。如何将网络热度、线上社交等隐性活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具有独特场所感的显性活力将是未来城市更新的重点问题。
网红街 场所理论 空间生产 视觉景观
何彤 潘昌伟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1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