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河道景观的角色转变--以深圳市大梅沙河道景观规划提升为例

  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着"增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向"存量挖掘"的集约式发展转型.城市河道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新认知河道与人、城市甚至整个河流海域命运共同体的关系.20世纪,道路成为现代城市的建设核心,乃至被视为"城市动脉".近年来,道路与河流的结合将原本静谧的河道空间向"动脉"转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作为"城市静脉"的河流空间.本文以深圳市大梅沙河道景观为例,基于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河道空间功能及角色转型的思考,提出应对大梅沙河道景观的河道"空间—韧性生态修复"、"时间—趣味游憩序列"、"意识形态—场所文脉传承"三大策略及其所对应的"生态韧性观"、"游憩交互观"、"文化自信观",以期重新思考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与城市河道景观间的主客体关系,发挥城市河道景观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满足城市居民需求、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愿景、弘扬该地域的文化自信,进而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河道景观角色转变提供规划设计新思路.

高质量发展 命运共同体 大梅沙河道景观 城市静脉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谢双双 谢欢欢

合肥工业大学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国内会议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中文

1-14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