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论下地域文化景观营造机制研究--以重庆华岩风景区为例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空间规划不应仅关注战略层面的"宏大叙事",公园城市的规划营建也不应只聚焦于生态二字本身。新时代城市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更应注重中微观尺度下地域文化景观及生态资源的活态利用与资本增值,更需要建立起"人、城、境、业"生命共同体融合发展的人居环境观,应着力挖掘和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场所精神,推动城市空间以生态为底、以历史为根、以文脉为魂的交融耦合式高质量发展。本文对"巴蜀十大丛林之一"华岩风景区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测绘、归纳分析总结等方法对华岩风景区的生态资源本底、历史文脉沿革、景观空间变迁、相地选址特征、空间节点建构、园林意境营造、文化景观保护等一系列自然、历史、人文现象深入探究,分析其作为典型公共空间的构景特征及各风景要素的空间关系,挖掘其历史精神文化与物质空间场所的融合模式与营造智慧,总结其文化景观活态保护与生态资本增值经验,旨在从地域文化景观营造与公共空间治理方面为推动城市空间高品质发展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
空间规划 公园城市 高质量发展 地域文化景观 景观营造机制
郭旭昊 杜春兰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战略研究所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3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