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产传承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路径--以贵州楼上村为例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也遇到忽视乡村特质而将城市规划经验照搬到村落建设,缺少对文化精神的认知而自行进行建设等问题。乡村公共空间也渐渐向着场所特色缺乏、在地性缺失的方向发展。所以保护乡村特色,传承乡村遗产在乡村公共空间的特色营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大要求。贵州楼上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其村落气质独特,现有遗产丰富,古建筑群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踏勘、特征人群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索楼上村建设过程中依托遗产传承进行乡村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的路径和方法,为类似具有特色遗产的传统村落提供经验与启示。本文认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首先要确立乡村遗产的保护要义和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乡村遗产要素梳理,确定重视乡村精神性回归和路径式空间营造的理念,然后确定公共空间流线和公共空间特色分区的路径式公共空间体系,最后分别进行路径式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节点的特色营造和塑造。
乡村遗产 传统村落 公共空间 特色营造
潘斌 凌子涵 路玥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0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