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适宜性营建途径初探--以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为例
适宜性的乡村营建是当前重构和优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建设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面临着经济贫困、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交融等诸多严峻的挑战。从目前部分地区的建设实践来看,"生搬硬套"地沿用当前普适性的规划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探索适宜性的乡村营建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凉山彝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分析,从乡村营建内涵、现实问题及困境、应对策略方面探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适宜性营建途径与研究框架。结果 表明:凉山彝族传统村落营建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导向,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乡村营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加强乡村营建的适宜性考虑,注重与场所特征、地域文化的关联性研究是转型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营建的重点所在。
乡村营建 适宜性营建途径 理论框架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凉山彝族地区
陈阳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8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