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阿拉科尔北天山大型韧性剪切带年代学、运动学及构造演化
中亚造山带是一条幅员辽阔的增生型造山带,北起西伯利亚克拉通,南至卡拉库姆-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从东部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延伸到西部的乌拉尔山地区。在西伯利亚、波罗地、塔里木和华北板块汇聚的作用下,中亚造山带成为新元古代和显生宙时期全球陆壳生长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中亚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以众多岩浆弧,弧相关的地块、增生杂岩和微陆块之间的增生为主要特征。在古生代以来一系列构造事件的作用下,现今造山带在不同尺度上都表现出了造山弯曲的构造样式。其中,哈萨克斯坦拼贴系统是中亚造山带三个主要的拼贴系统之一,位于中亚造山带西部,以被称为哈萨克斯坦弯山构造的马蹄形弧为特征。这个强烈弯曲的弯山构造是由U 型弧系统和一系列相关的地质单元组成,包括成吉思弧、科克切塔夫微陆块和北天山-伊犁弧。尽管这种大规模造山弯曲的成因还不明确,但其对于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地壳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亚造山带和哈萨克斯坦弯山构造是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的热点区域。中国境内的天山地区坐落于中亚造山带西南边缘,其北部毗邻准噶尔板块,南部与塔里木板块相邻。天山区域可以以北天山缝合线和南天山缝合线为界,进一步从北至南细分为北天山构造带、伊犁-中天山地块和南天山构造带,整个天山地区的区域性构造均以东西走向或近东西走向为主,具有区域上的一致性。天山地区的多个地块在晚古生代发生碰撞拼合,并在此后经历了一系列构造演化才形成现今的天山,但是北天山地块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最终碰撞拼合时间仍存有争议,不同学者对相关区域研究所得到的最终拼合时间具有较大差异,从中晚泥盆纪到早三叠纪均有报道。
刘天伦 张波 蔡克大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中国科学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 乌鲁木齐 83001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625-1625
2018-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