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肓穴古今主治、针刺深度差异及其三才针法
胞肓穴位于十九椎之下旁开三寸的凹陷中,仰卧位取穴。古代文献记载胞肓穴主治少腹坚满,癃闭下重,不得小便,腰背卒痛,近代文献记载其还可治疗坐骨神经痛,根据程莘农院士的学术思想,针刺不同的深度角度,刺及结构不同,所产生的功效亦不同。因此胞肓穴腧穴主治的变化,一定意味着针刺方式的变化。通过古今刺灸法的分析发现,针刺深度发生了改变,但仅是针刺深度的变化,并不能完全代表腧穴功能的增加,因此基于程莘农院士的学术思想,分析胞肓穴结构,阐述胞肓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三才针法,同时通过分析其结构关系及特点,以其功能。胞肓穴,天部刺激,应在臀部,可调节骨盆;人部刺激,应在梨状肌,调节坐骨神经。
胞肓穴 文献分析 针刺深度 三才针法
彭超 林怡 任杰 王桓 杨守亲 古春凌 程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6-19
2018-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