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华北平原历史蝗灾地理研究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蝗灾与水灾、旱灾频发,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蝗灾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尤以华北平原为甚,成为蝗灾爆发的主要源地。本文基于宋至民国文献资料建立和完善华北平原蝗灾数据库,从灾害地理研究视角出发借助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在时间上构建近千年(960-1949AD)蝗灾的朝代、月份、等级、频数、县次序列并解析分布特征。整合历史蝗灾记录的强度(等级)与规模(县次)构建历史蝗灾指数序列,区分飞蝗虫代次属性,进而构建更为精细的夏、秋蝗序列;在空间上,绘制宋至民国历代受灾空间分布,探究规律探讨成因,解析蝗灾爆发的气候环境意义。结果 显示:(1)近千年华北平原有711年发生过蝗灾,明清时期较为频繁;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半年四至八月,六、七月是峰值月份,冬半年较少;蝗灾以中、大灾居多。蝗灾发生频数与县次具有相似的线性上升趋势,发生频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蝗灾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主要分布在江河沿岸、湖区周边等,体现低海拔和“水缘性”特征。(3)蝗灾发生与冬半年温度关系不明显,而降水对其有明显抑制作用;特征水文时期蝗灾发生与黄河决溢、潮灾对应关系良好,决溢和潮灾频繁时蝗灾亦较严重。

历史灾害 历史气候变化 蝗灾指数序列 华北平原

高兴 李钢 孔冬艳 汪宇欣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127

国内会议

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第四届学术论坛

河南开封

中文

235-250

2018-10-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