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景观视野下城山关系演变研究--以广州古城与越秀山为例
城市与山构成的城山关系对城市的空间形态、历史文化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但目前对城山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实体关系层面,忽略了城市中的人对山的认知审美关系。基于城市历史景观与边留久"宗炳原则"的理论框架,文章从实体的空间关系与非实体的认知审美关系两方面出发,对秦汉至明清时期广州古城与越秀山城山关系的动态演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空间格局关系上,越秀山自秦汉到明初都位于广州城外,明清时期被城市包入其中。在空间载体的关系上,秦汉到明清时期,越秀山的建设内容与主题一直都在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承载了不同的城市功能。在认知关系上,广州古城中的人对越秀山的认知与审美经历了以下几个逐步演进的阶段:秦汉时期对"王山"的崇敬、隋唐时期向可亲近风景游憩地的转变、南汉时期对皇家园囿的"可望不可及"、宋元时期对山体审美要素的主动提炼及明清时期将其作为城市标志的体认。广州古城与越秀山的空间关系与认知关系经过历代层积之后,越秀山逐渐成为多元价值构成的城市遗产和不可替代的城市风景。对这一城山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对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越秀山进行更好地规划与保护。
城山关系 城市历史景观 城市风景 广州古城 越秀山
范予昕
浙江大学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4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