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滨水自发性空间研究--以香港为例
近40年来,针对城市滨水区更新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关于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和参与式设计模式的探讨,以及对自发性公共空间的逐渐重视,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在文献中众多对城市滨水区的分类研究中,对于白话滨水区的研究相对缺失,但它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非正式化空间,也符合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本文旨在探讨居民对城市滨水区空间的认知与实践,重点分析自发性与非正式性城市滨水区的建构过程及相应特征。通过采用实地调研,问卷收集等多种方法的案例研究策略,了解人们如何非正式地使用香港白话滨水空间,深入分析了这些空间的区位、范围和规模及其与城市建成空间的互动,并以香港西区滨水自发性空间城市设计的实践为例进行探索,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高密度城市滨水区的更新提供参考。
高密度 香港 滨水区 非正式性 自发性 白话 城市设计
张伊博
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3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