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后乡土社会时代空心化乡村社会治理路径研究--以商洛市大荆镇黄山村为例

  农耕经济是文明的象征,农耕社会所依附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是萌发于土地的,从蒙昧到启蒙、从原始到封建,无一不在证明社会的进步,而乡土社会的状态正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个片段都成为行将消失的历史瞬间,在文化领域,表现为传统文化和传统生计方式的衰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大背景下,对后乡土社会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商洛市大荆镇黄山村为例,从黄山村传统家庭关系、乡土社会瓦解演变过程分析了后乡土社会时代空心化乡村在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领域的困境,并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乡土空间的解构与重塑,以多元主体实现共享共治的方式建成以文化聚合力的治理框架,对当前中国空心化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给出了较为独特的策略与路径。

后乡土社会 空心化 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

王馨怡 李婷婷 王帅 于溪 董欣

西北大学

国内会议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中文

1-13

202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