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稀土尾砂地植被恢复限制因子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为研究寻离子型稀土尾矿砂地植被恢复主要限制因子,在江西省寻乌县稀土尾矿区,不同区域的同林龄桉树林(EP)、毛竹林(PP)、桉树铁芒萁次生林(EPD)、桉树毛竹混交林(EPP)四种恢复模式,测定其林下表层土壤(0-20cm)水分、持水量和理化性质,并与裸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PP的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最大蓄水能力、供水性能最好;EPD对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物理性状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改善效果最显著,其保水保肥效果最优;PP在对土壤全量养分上表现最好;四种模式下土壤pH均增加;尾砂地植被恢复限制因子主要为土壤结构与土壤水分状况,选择恢复模式时建议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持水能力的措施为主,前期辅以人工施有机肥为桉树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离子型稀土尾砂 生态恢复 限制因子 形成机理
王荚文 鲁向晖 赵建民 张海娜 朱丽琴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181-191
2018-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