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洞庭湖盆地安乡-常德凹陷CZ04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地质意义

  洞庭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对长江中游乃至中国中部的地质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最近在洞庭盆地西南部施工了一个第四纪综合研究钻孔(CZ04),进行了详细岩性分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开展了古地磁、磁化率、ESR测年等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第四系年代序列,分析了钻孔不同磁化率段的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纪洞庭湖盆地沉积物的磁化率大小和变化规律与沉积气候环境、沉积物粒度大小和磁性矿物来源等因素有关,在孔深108m处出现的一个磁化率最高峰可能与长江上游磁性物质的加入有关,暗示0.99~1.07Ma期间长江三峡已贯通.通过与洞庭湖盆地内其他2 口典型钻孔的对比分析,认为第四纪洞庭盆地两个主要的沉积中心(沅江凹陷、安乡凹陷)下更新统底界位于各钻孔底部200~300m,中更新统底界位于88~92m处,上更新统底界位于15.5~50m,全新统底界位于1.5~4.5m处.对区域水系变迁的对比分析,发现沅江流域在早更新世中期(1Ma)已经有辫状河沉积作用存在.通过精细的第四纪地质钻探揭露,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认为第四纪洞庭湖盆地经历了盆地早期的粗碎屑滞留沉积,中期的湖泊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晚期的扇三角洲沉积和盆地末期的曲流河(或有限浅湖)沉积,构造体制为先伸展断陷后挤压凹陷,最后构造趋于平静.

洞庭湖盆地 第四纪 古地磁 磁化率 地层年代学 长江三峡贯通 水系变迁 构造活动

魏方辉 赵伟 刘庚寅 杨少辉 罗来 赵睿成 曹顺红 李超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湖南长沙410116

国内会议

2018年湖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

长沙

中文

393-404

201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