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民国时期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发展变迁--以陕晋为中心的考察
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是一种独具特色、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清代中叶之后,陕晋两地日益凸显的人口压力,促使民众将修筑淤地坝作为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方式。民国时期黄河治理的迫切需要,淤地坝实现了从理论构想到具体实践的跨越。夹缝求存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实现军民粮棉自给,依靠互助合作组织,在边区兴起以筑坝淤田为重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民国政府和边区政府修筑淤地坝的历史遗产,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淤地坝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淤地坝 筑坝淤田 人口压力 治理黄河 保障供给
艾开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农业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国内会议
“一带一路”与农业文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年会(2018)
昆明
中文
580-586
2018-07-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