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灾走廊到水乡天堂:明清治淮与里下河湿地农业系统的形成
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湿地农业系统是一种非常罕见、独特的遗产类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理念有机契合。目前继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又有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入选中国第四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湿地农业正成为全球农业遗产关注和研究、保护的热点。经考证,里下河地区湿地农业的产生与明清时期治淮密不可分。明清两朝的治淮策略虽各有侧重,但均是以牺牲里下河地区为代价,使当地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河湖变迁、洪涝频发,高邮湖湿地的急剧扩大与兴化河湖的沼泽化是本时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有赖里下河百姓的不屈不挠与积极应对,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多种模式的湿地农业,主要包括兴化垛田的开发、水陆交错地的稻鸭共作、湖区的鱼虾蟹混养等。研究、保护和传承好里下河湿地型农业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明清 治淮 里下河 湿地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
卢勇 陈加晋 陈晓艳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95
国内会议
“一带一路”与农业文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年会(2018)
昆明
中文
119-130
2018-07-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