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广东新会葵扇贸易的兴衰
"葵乡"新会素有"一葵养全城"之说,植葵制扇是新会城男子世代相传的手艺。自明中期以来,新会葵制品的贸易在国内一直占据近乎垄断的地位,同时葵扇大量外销。在清末民初达到贸易高峰,每年所产葵扇"不下十万万柄有奇"。新会蒲葵扇商号、行会、会馆遍设全国,乾隆时葵扇行业出现晒扇、合扇、老葵、出江、撕藤行等专业加工和经营葵扇行业,其后新会葵业行会体系建立,统入余庆堂管理。当时国内重要城市设有贸易点及葵扇会馆对贸易进行管理,葵扇通过梧州(西江)、东莞(东江)、阳江(南路)、韶关(北江)等地运销,经韶关北上,由南雄岭出江西,再由民船转载至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其中重庆、汉口、上海三个销场为最大。葵扇通过广州、江门、拱北等口岸出口海外。新会葵品贸易经历了清代民初的兴盛到民国中期的衰落,解放后,新会葵业又从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繁盛,到90年代后期受家电冲击、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等成为濒危工艺,此后再难复当年繁茂,它的兴衰过程是一个传统让位于现代的缩影。
新会 葵扇 贸易
赵艳萍 林舒婷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2
国内会议
“一带一路”与农业文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年会(2018)
昆明
中文
170-187
2018-07-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