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老农":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一个中国农政史考察
"老农"是一个重要的农政概念,但也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学术话题。传统意义上的"老农"概念侧重强调经验的丰富性,而农政视角下的则是制度化的"老农",即"老农"被特定农业政策影响和束缚。对中国历代农政加以考察,梳理"老农"概念、角色、地位的变迁,分析内在机制和逻辑,是一次有益尝试。有关"老农"政策的史料种类繁多,尚未有过系统整理,明确提到"老农"并制定政策的朝代主要包括汉、北魏、宋、元、清等。古代"老农"在水利建设、农业推广、乡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老农"权威受到冲击,曾陷入"失落"的尴尬境地。因此,尊重"老农"、重新审视"老农"和"老人农业"、重视"老农"的宝贵遗产、积极探索"老农+"模式,是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可能路径。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 老农 老人农业 农政 农政学
萧子扬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5-23
201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