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生命的感通與荀子道德主體的證成

  既有的荀子道德主體研究大多在知性的維度上強調行動者對禮義的認知能力,然而,如果行動者沒有對禮義的內在要求,單純的知性並不足以使禮義內化。特别地,以理性人假設為基礎的博弈論道德推理的解釋力也是有限的。這凸顯出康德道德主體概念的局限性,而要求在理性/感性之外尋找作為道德動機的第三維度。在荀子,"有血氣之屬莫不有知",此一"知"字所指並不限於一般意義上的知覺,更在於人類之間的生命感通。"有血氣之屬莫知於人",這意味著人類的生命感通能夠使之衝破軀殼之私,產生普遍性的同情/同理心,而這也正是道德動力的存有論基礎。另方面,基於血氣的情感本身具有自在品格,須得經過主體的反思("處仁以義")達到理性自覺才成之為真正的道德情感。

荀子 道德主體 道德動機 感通 處仁以義

王楷

北京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心学的系谱、精髓和角色”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2018年年会

北京

中文

585-600

2018-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