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山"前四句"的文本问题--基于耿宁工作的进一步讨论
蕺山对阳明的不满,"四句教"是一个重点。就其对"四句教"的批评来说,蕺山六十二岁(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提出的"新四句"可谓全面而彻底。但蕺山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这样的认识,他五十九岁(崇祯九年,丙子,1636)对"四句教"提出修正时,其说有很大不同。从形式上看,蕺山的这个"前四句"与阳明"四句教"有较多重合,尤其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更是一字不改。晚近瑞士学者耿宁注意到蕺山"前四句"的文本差异问题:第四句"为善去恶者是物则",《明儒学案》本作"有善无恶者是物则"。本文在耿宁工作的基础上,对蕺山"前四句"的文本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本文认为,耿宁相信《明儒学案》本更接近原本,细考其说,理据并不充分。本文接受耿宁提出的蕺山"前四句"与"《大学》之言心"条可以相互发明的原则,推定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当作"知好知恶是良知",但在义理上这两个表述可以互换。本文还通过运用那个文本相互发明原则发现"《大学》之言心"条可能存在一个传写错误。
方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心学的系谱、精髓和角色”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2018年年会
北京
中文
107-123
2018-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