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道的差序性多元格局--从苗疆走廊到一种走廊学提出的新拓展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认为应该将处于一些特殊"走廊"型地理位置中经过长期历史阶段的接触、互动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流动性民族关系的多民族区域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和分析.此后,"走廊学"成为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一种新范式,许多学者都试图从这一概念入手探讨中国的族群与民族关系.2012年,杨志强、曹端波等学者创造性地将国家作为主体纳入走廊学的视野,提出了作为国家走廊的"苗疆走廊"(或"古苗疆走廊")概念,分析这一官道作为走廊如何将西南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的版图,实现国家化、内地化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互动与融合.本文在梳理这一脉络的基础上,以苗疆走廊作为切入点,讨论走廊在传统的"中心—边缘"观民族关系格局与费孝通、赵旭东先后提出的"多元一体"、"一体多元"民族关系格局中的位置与作用,尝试提出一种多层次主体差序性的多元格局,并讨论由此而延伸出的一种线索民族志和走廊民族志新范式的可能.
苗疆走廊 中心-边缘格局 "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格局 差序性多元格局 线索民族志
李飔飏
中国人民大学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398-408
2020-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