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山地社会经济伦理关系的变迁--基于L中心C项目对L村影响的人类学分析
滇西北的山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闭塞且艰苦的生存环境,使当地人形成了基于亲属和地缘关系的互助。在商品经济尚未进入的时期,人们往往以劳力和资源互换的形式,支撑彼此的生产生活。交换物由交换参与者决定,交换价值并不能够精确衡量。在这样的礼物关系之下,物的边界和归属并不明晰。此时的经济伦理关系是社会性的。随着国家山林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受到现代市场逻辑的影响,当地经济伦理关系中的社会性在逐步瓦解,个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2015年开始,云南丽江L傈僳族村在L机构C项目的影响下,依托村民自主讨论,重新调整当地资源边界,形成以村小组为单位的社区保护地。这是L村物关系的再次调整,同时也是当地经济伦理的又一次变迁。本文以L村村民三个关于项目的产权实践为例,讨论村民的资源认识和实践背后经济伦理的转变,分析当地社会物关系在国家、市场和NGO多重影响下的变迁。
经济伦理关系 物关系 产权 边界 变迁
杨元
南京大学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439-446
2020-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