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重申社会性:何以担保儿童的美好生活

  《丑陋的中国人》是对中国人"丑陋"的历史诘难,30余年的历史光景并非中国人丑陋习性的救赎之路,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斑斑劣迹仍然构成教育的当代挑战。面对现实社会的行为之丑,当代教育必须重新思考、承担起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社会性品质,进而为儿童美好生活提供现实辩护的任务,以回应教育成人的当代使命。儿童社会性指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属性和特征,包括社会认知、情感、态度、道德、行为能力等方面,具有不稳定与片面性等特征。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系统性、关键期、基于遗传素质、易受环境影响等特征和加速儿童社会化、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内化道德品质、促进人格和素质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宏观的学校旨要与微观的教学活动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设计。

丑陋的中国人 儿童社会性 美好生活 现实意义 实践设计

邹红军 柳海民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吉林长春130024

国内会议

第一届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博士生论坛

长春

中文

206-216

2018-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