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的大黄对正常和肝纤维化大鼠双向作用对比研究
针对频仍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特别是传统无毒中药的肝毒性问题,本文基于病理毒理学的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方法,即不仅采用正常动物,且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对比研究大黄的肝损伤与保护作用,通过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黄"双向"作用对大鼠体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及可能涉及到的代谢通路.结果显示,大黄引起正常大鼠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HE和TUNEL染色可见明显病理学改变;大黄对模型大鼠血浆ALT和AST均显著降低,肝脏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进一步采用UPLC-QTOF/MS对各组大鼠血浆代谢差异进行表征,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牛磺酸、精氨酸、前列腺素(PGF2α)、视黄基酯、粪甾烷酸等7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关联到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初级胆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视黄醇新陈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6个代谢通路.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本文研究证实大黄对正常和肝纤维化模型动物的肝损伤与保护的"双向"作用客观真实性,代谢组学筛选出初级胆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和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可能是大黄"有故无殒"现象的关键信号通路,该研究为诠释中药肝毒性科学评价与合理用药减(避)毒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大黄 代谢组学 肝损伤 肝保护 有故无殒
涂灿 何琴 周元园 王肖辉 张乐 卫璐戈 牛明 王伽伯 肖小河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1137;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39 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39;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2 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39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52-64
2018-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