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不同径流总量控制率条件下设计降雨量空间分布差异研究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雨水设施规模的确定方面,往往需要参照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而在大型城市中,由于降雨特征的空间分布差异,则需要在根据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化。为科学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所造成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规模不足或过剩,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在考虑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计算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条件下的各区域设计降雨量,并对造成空间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型城市因地制宜,经济有效地分区确定设计降雨量目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建筑物阻碍效应与城市凝结核效应所造成的雨岛现象以及地形、季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北京市降水强度上空间差异较大,在75%~9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范围内,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呈现城区高于郊区,并形成西南——东北方向的等值梯度。其中,中心四区、顺义、朝阳、丰台、以及房山的西部设计降雨量较高。因此在确定LID雨水设施规模时,应根据项目所在地或区域的雨量站点的资料进行"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指导。
海绵城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 空间分布
张质明 胡蓓蓓 李俊奇 潘润泽 王文亮 黄诗月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北京100044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北京100044;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83-89
2018-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