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太赫兹光谱特征与筋膜经脉气道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右手鱼际、劳宫、少府、后溪、中渚、合谷穴的太赫兹光谱特征,结合各腧穴的解剖定位,探讨腧穴生物物理特性与腧穴所处解剖部位结构的关系.方法:运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对50名在校大学生的右手鱼际、劳宫、少府、后溪、中渚、合谷穴分别进行太赫兹波检测.结果:发现各腧穴太赫兹辐射量不同,各腧穴之间差异显著(P<0.01),手掌部劳宫穴与少府穴平均辐射谱线高于手背部合谷穴与中渚穴平均辐射谱线,差异显著(P<0.01);手背部合谷穴与中渚穴平均辐射谱线高于手掌两侧赤白肉际处鱼际穴与后溪穴平均辐射谱线,差异显著(P<0.01).结论:人体手部各腧穴太赫兹辐射量存在差异,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波峰都处于同一频率上,这表明人体手掌、手背、手掌两侧赤白肉际处的各腧穴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基础,但三处部位上生物物理特性有所区别,这可能与每个部位筋膜的分布有关,从一定的角度上为筋膜间隙是经脉气道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太赫兹波 腧穴 筋膜 经脉 气道
黄志军 章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兴湾大道818号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330004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83-191
2018-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