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珍稀濒危鱼类--中华鲟和长江鲟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海水中生长,性成熟后回到淡水繁殖.人工保种的中华鲟大多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数量较少.长江鲟(A.dabryanus)是中华鲟的陆封种,两者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但生活史不同.血液中理化指标的变化,可反映机体的生理变化情况.目前,尚无关于海水养殖中华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的报道,也没有开展中华鲟的近缘物种长江鲟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比较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鲟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相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鲟和长江鲟两个近缘种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淡水养殖中华鲟个体中,血清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LB/GLOB)、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总钙(T-CA)、磷(P)、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等8个指标值在性腺启动发育个体(性腺Ⅲ期及以上)中显著升高(P≤0.05),K、Na和Cl 3个指标值在性腺启动发育个体中极显著降低(P≤0.01);在海水养殖中华鲟个体中,性腺启动发育个体Na和C1补充值显著降低,K补充值显著升高.比较海水和淡水养殖中华鲟血液生化指标值结果显示,ALB、A/G、Cl、AST、BUN、GLOB、CREA 和 GLU 等8个指标值差异显著(P<0.05).中华鲟和长江鲟两个近缘物种存在7个差异显著的指标(P<0.05).其中,K、AST和ALT值在长江鲟中显著升高;Na、Cl、Mg和BUN值在长江鲟中显著降低.本研究揭示了中华鲟不同性腺发育阶段、不同的养殖模式下,以及其与长江鲟物种之间血液生化指标存在差异,为进一步将血液生化指标作为鲟鱼发育和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奠定了基础.
中华鲟 长江鲟 海水 性腺 血液生化指标
张书环 张晓雁 冷小茜 杜浩 吴金平 阮瑞 危起伟
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北京,100125 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223 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223;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北京,100125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83-190
2018-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