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危机:孤岛时期上海的私立大学--以大夏大学沪校为中心的考察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各大学被迫内迁大后方,然而也有一些大学整体或部分留沪师生在租界继续办学。停课半年后,大夏大学沪校在租界成立并开学。最初学校招生人数较战前大为减少,然而随着区域秩序相对稳定,注册人数逐步增加,为主要依靠学费生存的私立大学提供了办学基础。由于大夏沪校所获教育部补助有限,除紧抓招生问题之外,学校努力在社会合作等方面开辟财源,充实办学经费。然而孤岛时期大夏沪校办学面临的问题更多地体现在政治方面,即与沪校相关的个人参与伪政府的行为导致重庆教育部对沪校存在偏见,大夏改国立问题也受到影响,因而沪校多次面临停办危机。然而,大夏沪校应对了各次来自内外部的危机并坚持生存了下来。
孤岛时期 沪校 大夏大学 办学经费 政治危机
陈华龙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校史党史办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173-182
201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