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乐府歌辞的两大文本系统及其生成机制

汉代乐府机关对四方歌谣的加工,总体上是围绕“歌”与“诵”这两大功能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传辞”与“传乐”的两种方式和“乐辞本”和“文辞本”两大乐府文本系统,乐辞本以“乐志”、“乐录”传播为主,主要作为音乐演唱的脚本,文辞本则以满足“夜诵”而生,后来成为文人阅读、传钞的案头本.无论“乐辞本”还是“文辞本”都不同程度地经过官方的加工和翻写,现存汉代四方民间乐府的体式结构基本一致,当是各地方言俗语被翻写成汉代“通语”的结果;现存乐府“文辞本”的齐言化趋势大概与其适应“夜诵”要求的翻写有关.民间歌辞的书面化是汉乐府文体生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夜诵”则是书面化机制中的核心内容,是“文体”获得形式上本体意义的深层动因.

汉代乐府 歌谣加工 乐辞本 文辞本 生成机制

吴大顺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

国内会议

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武汉

中文

223-230

2017-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