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项目的突破与实践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于2008年在东北地区高等院校首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依托学院的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品鉴赏、服饰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课程,开设非遗讲座课、田野考查课、剪纸实践课、非遗研讨课、非遗理论课、剪纸创作课、衍生品设计课、社区互动等课程。形成了以乔晓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游江滨教授为专业带头人的教学团队,多名教授、副教授参与到非遗课程的教学研究之中。以剪纸创作工作室、剪纸衍生品设计工作室为基础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针对东北地区的剪纸艺术展开调研,探索非遗研究的方法、保护模式,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和中国乡村社区保持着持续的田野关联,形成了作为大学课程与专业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与培训方法,通过基地建设拓展课程内容。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与活力,学院充分发挥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大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依托本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考察民间文化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走进大学课堂,高校教育与社区文化共融,通过田野的普查、整理、保护与传承,让非遗本土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资源,为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清新的生命活力。让文化基因的传递在一代代人不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的创造中延绵发展。在课程的研制过程中也在文化部的传承培训经验交流会上发现有些课程套用高校本科课程,经过认真论证确定以乔晓光教授的“三知”理论为指导:“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通过课程构建完善传承链条、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结合东北地区的特色传承、开发、创新的课程,服务于传承人、服务于大学生、服务于社区文化、艺术惠于人民,让受教育者、受培训者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基本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传统艺术的创作、设计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高等院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程设置 文化素养
张鹏
沈阳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89-94
2016-1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