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中部上二叠-下三叠统天泉山组的建立及意义
在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中央隆起带,广泛存在着以变质砂岩、千枚岩等夹基性火山岩的 ”浅变质岩系”.前人依据该套”浅变质岩系”中局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夹层、少量的生物化石和测年数据,将该套”浅变质岩系”归为展金组(C2P1z)(李才,1995;梁定益等,1983;范建军等,2012,2014),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但在区域上,大面积出露的”浅变质岩系”是没有时代依据的.代应属于上二叠—下三叠世,并非传统意义的展金组。因此,笔者将天泉山、屏风岭一带的“浅变质岩系”重新厘定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P3Yt)。天泉山组(P3Yt)出露不完全,北与展金组断层接触,第四纪沉积覆盖南侧之上,未见顶底,总体沉积厚度>1205m。天泉山组(P3Yt)岩性复杂,主要为变质杂砂岩、变质含砾杂砂岩、千枚岩夹变玄武岩、变安山岩、变质灰岩,见有大洋深海盆地特征的硅质岩夹层,发育薄层变质杂砂岩与千枚岩互层,且在变质杂砂岩底部发现印模构造,说明天泉山组是一套次深海—深海的复理石建造。天泉山组(P3Y)建立的意义在于重新厘定了羌塘的地层,并且有利于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地区地层系统的完善,弥补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内洋盆记录的缺失,对该缝合带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变质岩 发育特征 地质构造
刘金恒 李才 范建军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市 130000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71-471
2015-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