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走滑断裂的发现及其意义
自50年代初郯庐断裂被首次发现以来(徐嘉炜等,1985),以徐嘉炜教授为代表的地质学家们就预测在中国的东亚大陆边缘存在一系列的中生代左行平移断裂.研究区内共解释处五条走滑断层主位移带。其中东侧存在一条区域内幕大断裂,近北东—南西走向,并且在盆地北部呈现负花状构造样式为主,在中、南部呈现斜列式构造样式,此断裂在区域重、磁力图上也有明显反映;西侧三条较小走滑断层呈近北西一南东走向,多为负花状构造,花状构造向上延伸至TT2面(印支面),向下切割至Tg基底面。在平面上,该断裂系统呈现“X”型剪切,处于东西两侧走滑断裂连接端,整体呈现为区域挤压环境下的双滑构造样式,局部呈现阶梯状样式。与区域郯庐断裂的形成演化进行关联分析认为,该走滑断裂发生时间与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旋走滑的时间相同,走向与郯庐断裂相近。另外,东侧走滑断裂是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在沉积层中的反映。
郯庐断裂 双滑构造 地质演化
李筱 杨风丽 倪斌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876-876
2015-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