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框架下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工业设计作为工业社会的创新方法论,其本质是整合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资源,以企业、市场、品牌为平台,以产品、服务为载体,在需求研究、工业制造、营销流通、消费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社会活动全过程中的”协同创新”.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设计师;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不仅在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等方面需要有效人才供给,也急需设计管理、节能节材、新材料应用以及产权保护、设计咨询等专业人才.只有建立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的有效对接,全社会形成立体人才培养结构——”政产学研商”协同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上述诉求.在院校教育方面,要求工业设计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专业理论知识,更要考虑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教学改革,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科学合理规划实验设备配备,深化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学校与政府、企业、机构良性互动,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建设“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按职业类型来构建,专业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型”素质。完善教师考核激励。强化教师服务意识。唯有如此,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才能健全,方能发挥工业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高等院校 工业设计专业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教师素质 协同创新理念
杨海波
济南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山东济南,250022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308-314
2013-09-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