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识别和培植古老与新型的救灾”反应单位”--四川地震民间组织的人类学研究报告

当参与调查四川救灾和赈灾过程并做出评估时,民间组织的人类学观察是一个主要的出发点,包括地震前后实施短期紧急救援时的民间组织反应性观察,以及灾后重建中的民间组织的存在状态,以便提供有益的观察结论和建议。当灾后国内外数百外来救援组织陆续离去之后,严峻的灾后重建任务促使地方人民进一步自省,要想组织新的社会生活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为此,重新发现并巩固那些在地震来临时付与行动力与反应的中国传统民间组织,以及识别那些卓有成效的新型的民间组织十分重要。前者涉及古今文化的关联性思考,后者则是受灾社区内外组织合作联动关系的直接的田野观察。作者建议培植中国本地的行会商会组织网络,同时巩固中国本地的寺庙组织慈善动员网络,并关注外来救援组织的适应性合作联动,加强民间组织专业化培训。

民间组织 地震灾害 救灾工作 灾后重建

庄孔韶 王剑利 柳娥 张庆宁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西南林业大学 兰州大学人类学

国内会议

灾害人类学及防灾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

昆明

中文

48-63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