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中若干理论问题再议

沙漠历史地理研究,是由我国著名学者侯仁之院士奠基开创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一门新型学科领域。对于历史时期沙漠化笔者认为可定义为:历史时期的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早和部分半湿润地区在干燥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历史上人为不合理的、过度的土地利用等因素(滥垦、滥牧、滥樵、滥用水资源,以及战争的破坏等),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地表风蚀、粗化、沙丘形成与发育等)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或使原沙质荒漠地区的沙漠环境条件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扩张。历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无疑应具有现代沙漠化土地的一般特征。其景观上应表现为地表形态的变化、地面组成物质的变化和地表植被的变化。除此之外沙漠化发展的程度较深,在地理分布上,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土地大多位处河流下游,特别是范围较大的成片沙漠化区域更是如此。并且往往散落许多过去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陶器碎片、砖瓦碎块、铜器铁器残片、石磨残片等古物,并可见到古钱币、料珠、装饰件、建筑物残件和器形较完整的一些物品、某些艺术品等。同时森林植被对于维系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来说,较之其他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其涵养水源主要表现在其蓄水能力、调节径流功能、削洪抗旱功能和净化水质等几个方面,森林通过对降水的截流、吸收和下渗,对降水进行时空再分配,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因而无论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切实保护好干旱地区高大山系的水源涵养林草对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及沙漠化的防治都是至关重要、须臾不容忽视的。

沙漠 历史时期 景观特征 森林植被 水源涵养

李并成 侯文昌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国内会议

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天津

中文

19-24

2012-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